广州捍卫第三城地位 南沙新区成胜负手

导读: 北上广深尽管在多数公众与媒体的视野中,这样的排序已约定俗成。但关于谁是中国第三城,这些年却争议不断,天津、重庆的快速追赶让广州颇有紧迫感。
关键字: 广州 南沙 新区 GDP

北上广深尽管在多数公众与媒体的视野中,这样的排序已约定俗成。但关于谁是中国第三城,这些年却争议不断,天津、重庆的快速追赶让广州颇有紧迫感。

如今,广州终于宣告进入“南沙时间”。9月6日,国务院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由此,中国第6个也是华南首个国家级新区正式落地。记者了解到,南沙新区规划的详细内容,将于近期在北京举行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予以公布。

“南沙新区之于广州的战略意义,不仅将催生新的增长极、辐射珠三角和港澳,还将为广州守护中国第三城的地位增添重量级砝码。”广州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白国强告诉记者,他对南沙新区充满期待。

9月20日,南沙新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会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用“千载难逢”四个字表达他的喜悦:“803平方公里的南沙新区,承载着广州1600万人的梦想”、“南沙新区要做新型城市化”一号工程“”。

“”一号工程“的提法是完全可以的。”广州市委市政府智囊团成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南沙新区将比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的规格高很多,“从定位上来说,可以与上海浦东与天津滨海相提并论。”

彭澎对南沙新区定位的理解是,如果说珠三角规划提的是小珠三角,那么南沙新区的规划将把大珠三角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并提出世界级城市群的概念。南沙定位是要为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发挥作用,而这个世界级城市群是包括了港澳的。另一方面,南沙新区要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一是世界级城市群,二是粤港澳优质生活圈。从这”两圈“的概念就可以看到南沙的定位是怎么样了。”

“第三城”之争溯源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2009年时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市委书记的朱小丹在一次会议上的说法,让第三城争夺公开化。

“今年广州的GDP应该可以超过9000亿元,到2010年突破万亿也没问题,但我隐约地感觉到,在广州过万亿后的一两年内,天津的经济总量可能赶上广州。”朱小丹在2009年7月30日广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如是说。

随后,天津各级领导的回应,专家学者的讨论,以及媒体每年在各地公布GDP后的比较,都让第三城之争不断走热。

2009年6月,广州市社科院公布了《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报告》,虽然2008年广州的GDP突破8000亿元,经济总量在内地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但在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排名已低于香港、北京、上海和天津。

去年,时任广州市市长的万庆良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分析形势指出,广州“经济总量第三”的位置两三年后或拱手让位于最大的“追兵”天津市。他同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实际上天津已经不把广州当作对手了,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2009年,天津的GDP为7500.8亿元,还少于深圳的8201.24亿元,此时广州的为9112.76亿元,天津与广州的总量差距还是明显的,但是天津16.5%的增速让广州开始感到压力。

2010年,天津与深圳的距离缩小为402亿元,与广州的差距为1596亿元,此时广州虽然对外大力宣传,首次成为万亿户,但是关于天津超越广州的说法已经甚嚣尘上。

2011年,天津终于超过深圳,首次闯入GDP前四的阵营,也晋升万亿户,此时与广州的差距只有1080亿元,天津在GDP总量上对广州步步紧逼。

但是最令广州担忧的是天津的GDP增速,2010年、2011年天津的增速为17.4%、16.5%,而广州的仅为13%、11%。而在今年上半年,广州GDP增速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仅为8.3%,深圳的也仅有8.0%,但是在全国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天津还维持着14.1%的增速。

“广州的经济总量还是可观的,但是从增速来看,被天津追赶的压力很大。”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广州政府的担忧或将成真。

同时,追赶广州的城市还不止天津。

一直以来,深圳就是广州极强的竞争者,广州和深圳同为副省级城市,深圳还是计划单列市。

但深圳的特区优势,非广州能及。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其收支与中央直接挂钩,无须上缴给省级财政。

“广州要交税给中央,还要交税给广东省财政,但是深圳只交给中央就行了。”林江说。

据公开资料,2010年,深圳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千亿,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去年则突破1300亿元。而广州去年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为960亿元。据《广州市2011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广州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而地方财政收入却仅排全国第八。

不过,深圳始终没有撼动广州的中心地位,在经济总量上,广州始终高于深圳,在交通运输上,广州的华南枢纽地位没有动摇。

与此同时,重庆在去年也踏进了GDP万亿户,排在第七位,16.7%的增速在全国拔得头筹;成都近年来的发展增速也相当惊人,关于“大四川”将争夺第三城的说法也不断传出。

彭澎曾撰文指出,广东经济地位正受到迅速发展的江苏、山东的挑战,广州也受到天津、苏州、重庆等城市的挑战。虽然广东、广州的综合优势不仅仅在于经济总量上,但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区域和重要城市,广东、广州急需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州市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

近期,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关于市政府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的报告》里提出,广州下半年要重点抓好年度投资714亿元的101个重点项目建设和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的120个项目建设。抓好国有企业总投资为1270多亿元的76个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

去年被媒体称为“考察密集程度前所罕见的”广州市主要领导率队的考察团,今年6月又重新启动,前往北京、天津、上海实地考察,其中到天津的考察点最多,为20个。

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直言不讳地表示要在天津带动下加快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

广州今年还通过“新广州·新商机”推介会向外界频频抛绣球。该推介会已经在天津和乌鲁木齐举行,获得了100个项目,涉及投资总额近900亿元人民币。本月10日,11家央企和1家民企与广州市签订了12个项目,合同金额超440亿元。

广州的尴尬

本世纪初,广州的GDP增速一度高于北京及上海,但最近几年,它逐渐失速。

“现在广州的经济基础很薄弱,财政乏力,税收、投资等都出现负增长。”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州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0亿元,同比增长5.2%,仅完成年度预算的44.9%,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广州市社科院早些时候发布的《广州经济蓝皮书》显示,广州今年GDP增长约为10.5%。这较今年年初广州经济增长11%的预期目标有所下调,也低于去年广州11%的增长速度。

谢逸枫总结说,广州目前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负增长,二是经济增速下滑,三是人才储备不足,四是基础设施依然不到位,“已经没有强有力的增长引擎了。”

在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广州本地专家看来,这与广州屡屡与国家优惠政策失之交臂不无关系。他甚至打趣地认为,广州是一座非特区、非直辖、无特权的“自力更生型城市”。

“上海和深圳都有证券交易所,天津和重庆都有特区。”上述广州本地专家说,以金融建设为例,一直被外界认为有着“金融短板”的广州,几年前就为争取新三板的落地发力,但今年7月的结果显示,试点交给了上海、深圳和武汉,广州再次没份。

彭澎向记者透露,2008、2009年的时候,在重庆两江新区获批之前,广州曾把所有的开发区打包,要求申请为第三个新区,但国家没有批。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在2010年9月的一次干部大会上,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张广宁同样指出,广州没有优惠政策,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保住全国大中型城市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位置,“只能靠先行先试”。

为什么诸多优惠政策都与广州擦肩而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认为,第一,广州这块热土,占了改革开放的先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广州则是它的省会,无论怎么样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第二,广州的各界领导和百姓,都比较有创业和经商头脑。“有人调侃过,广州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走路最快的城市。”

但现在,这座城市已经面临着巨大挑战。

丁力形象地将这些挑战归纳为“三后”,即“亚运后”、“房地产后”、“汽车后”,增长乏力。

广州市市委书记万庆良曾有过官方的总结:一,广州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经济总量虽然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但人均GDP才1.3万美元。广州的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跟上海、北京、深圳、天津、苏州等国内城市相比也都有差距。二,广州的城市综合承载力也有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广州空港海港辐射力还有不足,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差距还表现在广州的城市化环境建设上有不足。三,在文化建设方面,广州每万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1130平方米,图书馆15座,均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广州的软实力指数是0.17,北京是1,上海是0.41。四,广州1500多万人口,只有2103人拥有注册社工资格,真正登记在册的仅有1500人。而香港才700多万人口,注册社工有1万多人。另外,广州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6.62%,临近老龄化的标准7%,城市居民增收比较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南沙新区胜负手

在过往近3000年的历史中,广州在国内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宋代,广州就有引以为傲的八大“卫星城”,清朝设十三行,更是奠定了“千年商都”的美誉。

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广州也依靠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延续了过去的辉煌,甚至创造出新的增长速度。

“但原来的发动机油烧得差不多了,现在要打造一个新的发动机。”丁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过去30年,广州主要靠硬件和实体经济,未来的30年,则要靠软件、第三产业和软实力。

“第三产业发展,如果没有很好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很难发展起来。”丁力说,如今的南沙新区,对广州而言可能是一个新的机会。

翻开南沙的开发史,这幅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的确承载了一代广州人的梦想。1988年,香港巨商霍英东正式提出开发南沙。在此后10多年的时间里,霍到访南沙800次,投放启动资金逾25亿元。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南沙的开发,大致可分4个阶段,一是上世纪90年代,该区升为重点发展区域;二是2007年以前,南沙成为“南拓”的重点区域;三是2008~2010年,南沙确立“粤港合作平台”地位;如今,南沙新区已升级至国家级新区。

在谢逸枫看来,中央之所以会批准南沙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主要是考虑到发展平衡的需求,比如现在长三角的发展超过珠三角,甚至环渤海区域的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也赶超珠三角,在此情况下,珠三角需要有一个国家级新区作为经济再次腾飞的推动器。

林江介绍,目前舆论对广州第三城地位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力保这一地位,另一种则是“我们只做自己的事”。成绩的比较不可避免,但是广州政府坚持自己的做法,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GDP增长的质量提高,那么被别人赶上也无所谓,因为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好处不见得少。

林江还表示,南沙新区现在有重大利好,不过他同时坦承,南沙新区的发展至少要5~10年。

林江认为有这样一种可能:在南沙开发的这几年,新增长点没有形成的时候,广州的第三城地位将被赶超。

谢逸枫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国家级新区的牌子不会一下子直接为GDP带来多大贡献。所谓国家级新区,简单说就是一项管理权限,就是允许南沙区域享有税收、金融、财政优惠政策,但对GDP能有多大贡献,恐怕得再过10年才知道。所以,在短期内,广州被天津等城市超越依然不可避免。

但彭澎却透露,现在和天津竞争的话,广州的中新知识城可以对应天津的中新生态城,而南沙新区可以与滨海新区相对应,“我们的两个是后来居上。天津的滨海新区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而我们开始新的引进,很多人也说,即使今年被天津超过了,我们有信心在10年之内超回来。”
 

(关键词:广州 南沙 新区 GDP)

(责任编辑:0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