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新华社:从高新实体企业看中国产品的进口替代之路</h1>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1"> <span>2018-7-27 10:23:39</span>来源:<span>新华网</span>作者:<span></span> </div>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2"><a title="投稿" class="v2_content_ico01">投稿</a><a title="打印" class="v2_content_ico02">打印</a><a title="收藏" class="v2_content_ico03">收藏</a> <!-- Baidu Button BEGIN --> <div class="bdsharebuttonbox"> <a class="bds_more" data-cmd="more">分享到:</a> <a title="分享到QQ空间" class="bds_qzone" href="#" data-cmd="qzone"></a> <a title="分享到新浪微博" class="bds_tsina" href="#" data-cmd="tsina"></a> <a title="分享到腾讯微博" class="bds_tqq" href="#" data-cmd="tqq"></a> <a title="分享到微信" class="bds_weixin" href="#" data-cmd="weixin"></a> <a title="分享到人人网" class="bds_renren" href="#" data-cmd="renren"></a></div> </div> <script>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bdStyle":"0","bdSize":"16"},"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script> <!-- Baidu Button END -->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3"> <ul> <li><b class="v2_content_ico04">导读:</b></li> <li>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不少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前景广阔。</li> </ul> <ul> <li><b class="v2_content_ico05">关键字:</b></li> <li>实体企业 进口替代</li> </ul> <div class="clear_hu"></div> </div> <div class="over_x"><p>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不少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前景广阔。然而,在很多企业家看来,研发投入大、推广难、国外企业“挤压”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产品的“<b>进口替代</b>”之路还任重道远。<br /> 有“核电之肾”之称的“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设备,关乎核电站工作效率,是核电站常规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欧洲企业垄断。<br /> 直到2015年9月,一家位于浙江桐庐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改变了这一局面。浙江润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br /> “今年上半年以来,公司开始将自主研制成功的核电核心部件和关键核级材料,向民用换热领域的客户推广应用,目前发展势头不错。”该公司董事长祁同刚说,电机冷却领域、空调领域等都有新产品的订单生产供货。<br /> 宁波路宝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中国路桥行业一直致力于研发新技术替代国外进口。总经理王翼说,公司开发的“单元式多向变位装置”已经应用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广州珠江黄埔大桥、虎门二桥等标志性工程。“造价只有国外公司70%,却比国外进口产品使用寿命更长——通车七八年来没有一条产品被更换过。”<br /> 最近,路宝公司又推出了“去沥青化”的钢梁桥桥面铺装体系,改变了原先一直被欧美日本等国供应商垄断的局面,而产品的保质运营期从目前的5年提升到10年。<br />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艰难研发和推广之路。<br /> 卖房、抵押房子拿贷款,祁同刚回忆,当初几乎倾尽家产研发新产品,“准备好要背水一战了。”<br /> “当时全球找不到现成生产设备。完全靠科研人员用显微镜测精度,经过上万次实验,6次更新换代才成功。”祁同刚说。<br /> 尽管在民用领域有了不错的推广,但在开拓部分高端装备市场时,润祁公司也遇到了一些障碍。“在一些大型核项目中,我们的产品受到国内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可,但是在示范应用阶段最终被挡在了核电行业的‘天花板’之外。”祁同刚说。<br /> 据悉,在一些核电项目中,由于业主单位采购项目时,设置了一些难以企及的门槛,比如要有国内外同等机组、同等功能规模的至少两座电站三年以上成功运行业绩等要求,导致一些国产产品最终还是被弃用。<br /> 一些进口替代产品也受到国外企业的“围堵”。“替代进口最怕的是‘我无他贵,我有他贱’。”宁波佳尔灵气动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军波说。<br /> 这家生产气动元器件的行业龙头企业新研发的电磁阀性能和国际上的产品差不多,但价格优势明显,只有国外同类型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旦出现有竞争力的可替代产品,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就把产品价格从原先150元到200元一下子降到六七十元,就为了继续抢占市场。”单军波说。<br /> 在企业看来,国家关于一系列扶持高端装备、打造大国重器的规划和政策频频出台,对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br /> 但在新产品研制成功、投放市场扩大产能的过程中,设备升级投入等资金需求大增,一旦出现断档公司就面临经营困境甚至前功尽弃,最需要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扶持等政策。<br /> “对一些科技创新企业,需放宽关键装备市场准入、支持创新企业的首台套示范应用。”祁同刚等企业家说,中国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一些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创造,但在获得市场认可上,还需再添一把火。<br /> </p> <p> </p> <p>(关键字:实体企业 进口替代)</p></div>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4">(责任编辑:0063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