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产业链融合发展势头日益强劲、钢铁电商发展迅速,既给钢铁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如何抢抓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机遇,规避市场风险?《中国冶金报》记者邀请马钢销售公司经营管理部研究员袁仕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袁仕超认为,钢厂在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链融合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纵向融合如钢厂收购矿山向上游延伸,设立分(子)公司取代部分经销商的功能向下游延伸;横向融合如钢厂之间兼并重组,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价格控制能力。钢铁+互联网、钢铁+期货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链融合,更类似于互联网、期货从不同维度上对钢铁行业产业链上的某一部分进行重组、改造、升级。如消费品电商网站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渠道中流通层次过多、流通费用较高的问题。借助高效的物流系统,商品在流通环节的流通速度大大提高,仓储及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此外,电商网站由于技术导向性较强,提升其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可以为整个行业提供丰富的行业资讯。
袁仕超认为,未来钢铁电商的机遇在于对细分领域的抢占,谁能在细分领域内更加细致、更加专业,谁就能拥有立足之地。比如,从当前来看,找钢网更加偏重螺纹钢、热轧系列产品,欧冶云商更加注重冷轧系列板材产品,未来也有可能出现依托钢铁电商而存在的信息数据咨询公司以及专业化的仓储物流企业。
袁仕超说,目前,马钢产品主要通过欧冶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年销量达60万~70万吨,主要销售冷轧系列品种的计划外产品及让步接收品。未来,马钢将逐步把流通性较强的建筑用线螺产品及热轧普材产品转入电商平台销售,积极探索跨境电商销售模式,并利用电商平台的数据资源优势,进行科学市场分析。同时,他认为从这几年各家电商平台的销售情况来看,越是流通性强的、产品属性少的标准化产品如螺纹钢、热轧品种,其销售情况越好;诸如镀锌板、汽车板这类产品属性复杂的品种,线上销售难度较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的低端产能将被逐步淘汰,下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越来越强。因此,钢铁行业将需要能提供定制化产品的电商平台,客户向电商平台提报自身需求,定制个性化产品,再由生产企业进行生产。
“我国每年钢材进出口量达上亿吨,但进出口企业大都仍旧依靠传统贸易商与境外客户、销售商进行联系,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行业整体对外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弱。”袁仕超建议,应该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的信息资源优势,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袁仕超说,国内钢铁期货市场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给钢铁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机遇包含两方面:一是利用期货合约远期交易的特点,钢铁企业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套期保值业务,用以锁定利润或减少亏损,借用投机盘的力量来减少市场价格波动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二是部分拥有市场研究团队的钢铁企业,可以开展限定额度的投机行为,在金融市场上为企业创效。
挑战也有两个方面:从当前来看,一是螺纹钢和热卷现货价格走势受期货价格影响较大,当期货价格震幅较大时,可能会对钢厂的价格制定和出库速度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当部分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和游资涌进期货市场时,会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干扰。要想参与期货市场,企业要以套期保值为主,谨慎参与投机行为,严格控制仓位。
(关键字:马钢 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