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钢铁生产企业尤其是民营或中小企业为适应供过于求的“买方”格局,对“买断式”代理进行了改革。例如:对出厂价实行随行就市,仓库前“一单议”方便了钢贸商或终端下游,又及时收回了货款。然而,尚有少数大钢厂还在沿用老办法,即定期发布出厂价、优惠政策、到款日期等,这些做法只是适应了供不应求的“卖方”格局,在钢铁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高端产品过剩已初见端倪。以中低牌号冷轧硅钢卷为例,截至2014年,国内生产冷轧电工钢企业32家,其中无取向25家,取向12家(双功能5家),生产无取向高牌号6家,占24%,剩下的23家均为生产中低牌号和一般取向。产能已达1220万吨,其中取向120万吨,无取向1100万吨,处于过剩状态。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行情急转直下,按低牌号“800”为例,年初市场价在4300-5050元/吨(含税价),今年9月12日仅在3150-3750元/吨,每月下跌了1150-1300元/吨,跌幅高达26.75%,真正成交价(某些中小钢厂)已跌破3000元/吨。然,今年9月某些大钢厂出厂价在4060-4775元/吨(不含税),钢厂出厂价与市场价倒挂,脱离市场实际,凡是钢厂越订越亏,造成钢厂订货量越订越少,而钢厂的产量今年1-7月累计531.2万吨,相比净增21万吨,增幅为4.1%,大量库存压在钢厂,无奈之下,只能抛货套现,抛售现货要比期货低不少,抛货已成为常态,钢厂出厂价实际上已经成了名义价,市场影响力下降,违背市场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的钢厂“买断式”代理别家企业还能维持多久呢?
(关键字:钢铁 冷轧硅钢 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