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业中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空调业,一种危机情绪正在蔓延:《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2011冷冻年留下的库存高达1600多万台,较去年同期高出三成。这是三年以来最高的库存数据。
它会形成2009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吗?
压缩机产量下滑两三成
一位空调业内行家向本报记者透露,截至8月31日2011冷冻年结束时,空调库存达到1620万台,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高库存或将导致2012年冷冻年开盘不如预期。无论是空调整机厂还是压缩机工厂,10~12月的排产量都比年初计划下调20%。
华南一家空调压缩机厂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说,今年10~12月,国内空调压缩机产量同比下滑约20%~30%,估计到2012年春节之后,产能利用率才会逐步恢复。国内主要空调压缩机厂美芝、海立、松下、三菱等,也均有一些生产线停工。
终端需求不足当然是主要原因。受房地产调控、节能惠民政策退出以及今年旺季天气不热等因素影响,国内空调市场增速放缓。再加上出口放缓,使空调业内库存量增大。
9月份,空调厂出货量达到450万台,比去年同期的390万台增加了60万台;但是零售终端出货不理想,9月份空调零售量为450万台,比8月份的500万台减少50万台。上述行家认为,这显示空调渠道资金紧张。
其实7、8月份疲态已显。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受节能惠民政策6月结束及今年夏季高温天气不多等因素影响,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空调销量同比下降了14.8%,而上半年的增速为11.6%,这令国内空调销量1~9月的增幅放缓至2.7%。
让我们回忆一下此前厂家公布的扩产计划,多少显得尴尬:格力空调整机产能今年底、明年初将达5000万台,压缩机产能明年上半年扩至3400万台;美的压缩机产能2015年将达5000万台;格兰仕、志高也在扩张。
经销商吃紧
“2011冷冻年结束时的库存是2009年以来最大的。”河南省一家空调经销商人士对本报坦言,2010冷冻年空调卖得好,没库存。2011冷冻年空调厂定了很高任务,旺季却不旺,库存很大。
按行业惯例,此时,空调厂一般都会要求经销商把年度任务30%的款项打到账上,然后再提货。上述经销商说,开盘时他跟了,但接下去厂家阶段性的政策不好跟,现在库存太大。
为抑制通胀,国家上调贷款利息、收紧银根也使空调经销商乐不起来。该人士说,他过去一囤就是500万~600万元的货,“现在如果再这样,算上利息,基本就没什么钱赚了”。
不过他认为,如果计算2011空调总销量,应还是大幅增长,因此国内几大品牌都将2012年的目标定得比较高,但渠道迎合意愿不强。目前调控仍持续,银根没有放松,经销商信心不足。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风昨天在美的变频空调一场发布会上透露,空调业2011冷冻年产量增长32%,出口增长25%。2011年中国空调产量将超过1亿台。空调已成中国家电业中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行业。
但业内普遍认为,经历几年高速增长后,2012冷冻年增速会放缓。“2012、2013冷冻年空调业将进入调整期”,上述行家认为,“2012年空调内销市场能否增长,我们持保守态度。”
彭煜认为,在高库存、低增长背景下,预计空调业利润率会降低,产业链上经销商的资金会绷紧,空调业产业升级的步伐也会有所放缓。
面对新形势,厂家应对措施各异。格力空调从2012冷冻年开始,对经销商的返利从年度结算转为月度结算,同时加强零售价格监控,避免经销商擅自降价;美的制冷家电集团副总裁王金亮告诉本报,美的也已实施月度结算制度。
不过,美的也在通过产品升级迎接挑战。家用空调事业本部总裁吴文新说,公司2011年变频空调销量约1000万台,2012年变频空调的销量将冲击1500万台的目标。姜风说,2015年,变频空调在国内占比将达50%。
海尔则更强化零库存、即需即供模式。海信科龙品牌传播部副总监宋红燕说,将继续稳健的库存策略,已做好2012冷冻年打硬仗的准备。
刘晓丹(31581151) 16:48:20
“家电下乡”政策退出倒计时 本土企业海外放手一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家电下乡”等刺激政策已处于退出倒计时状态,国内家电企业正在谋求政策退出后的增长出路。它们认为,与其在国内死磕,不如到海外放手一搏。
“创维已在印度、菲律宾两个国家设立分公司,接下来还准备在泰国、马来西亚设立分公司。”11月7日,创维数码(00751.HK)彩电事业本部总裁杨东文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主要为了拓展当地渠道,销售创维自有品牌产品。
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也透露,明年将调配国内工厂产能,将部分制造移到周边国家。
中怡康研究总监彭煜说,随着政策退出,国内格局趋稳,要想在本地获得更多份额,必须付出相比以往两到三倍的资金投入,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则节省资源。
走出去的逻辑
杨东文说,海外新兴市场,日系品牌市占率很高。但欧债危机重创了日系厂家实力,加上日元升值等,中国家电品牌开始有了替代空间。
“现在中国与东盟10国已经实现‘零关税’,为国内家电企业自有品牌出口带来很大的机会。” 他说。
除外部原因外,国内市场相对稳定也是家电品牌争相走出去的另一动因。杨东文举例说,上游面板价格持续下调,为平板电视价格下调创造了空间,加上3D电视功能已成标配,国内彩电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远超过日、韩品牌。前6家国内彩电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达76%,国产彩电与洋品牌的市场格局基本维持在8:2的比例。
TCL集团第三季财报显示,前三季,公司新兴市场的平板电视销量增长率达136.4%。李东生说,TCL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2%,全部来自新兴市场。
刚闭幕不久的广交会显示,欧美订单明显减少,来自俄罗斯、西亚、中东及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客户明显增加。
基于此,海尔集团10月中旬收购了三洋电机部分业务,获得三洋品牌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生产与销售权。之前8月,美的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公司51%股权,拓展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市场。
《第一财经日报》从长虹、海信、格力、志高等家电厂家了解到,以自主品牌拓展新兴市场,已经成为上述家电公司近两年海外拓展的重点。
彭煜说,“十二五”规划都鼓励企业走出去,尤其自有品牌走出去,背后也有出口退税补贴等政策,这让中国家电产品在新兴市场拥有价格优势。
短板所在
杨东文说,创维暂时还没有在海外建生产基地的计划,也没有用收购方式来拓展海外市场。
他给出的理由是,包括创维在内的中国家电企业,目前最缺的是国际化运营人才,所以创维一边试水自有品牌海外销售,一边加大海外OEM和ODM代工量,学习日韩企业品质控制、制造和设计,提升自身海外市场运作能力,累积人才、经验。
杨东文指出,三星电子产品全球市场的成功,差不多经过了20年的发展,所以中国家电品牌在海外成功也至少要15年到20年。海外并购的确是快速拓展海外市场的一条捷径,但从过往的案例来看,海外并购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强大的国际化运营体系和人才团队来支撑,“绝大部分国内家电企业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李东生也表示,与国际家电厂家相比,中国家电厂家除了规模上的差距外,主要就是国际运营管理能力的差距。比如三星、飞利浦和松下在中国的高管,基本上已在国外工作15年或20年,其国际化管理体系和人员比国内家电厂家成熟和积累得多。相反,过去几年中国家电企业的海外拓展,大部分是通过OEM代工实现了产品出口,而不是家电企业真正走出去。
“国际化运营能力的差距,是需要中国厂家投很大力气才能建立,也需要时间。”李东生透露,现在TCL新招的毕业生,如果有发展潜力,在国内工作一年后,就会送到海外市场,甚至让其在国外学校再次深造。
从中兴和华为在全球市场的成功经历来看,也是先在亚洲周边国家拓展开始,逐步培养自己海外运营团队,再突破欧美市场,前前后后也花费整整15年时间。
杨东文表示,通过自主品牌产品销量,逐步建立新兴市场的销售渠道,正是培育国际化运营人才的一个过程,“但这一过程会很长,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所以家电厂家必须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据透露,2011财年创维电视销量目标为1000万台左右,而海外销量在300万台左右,占比30%。但海外销量的90%仍然是为日立和东芝等国际品牌代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