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获悉,上半年全国电力需求总体旺盛,但与以往运行态势不同的是,第二产业带动作用有所减弱。尽管日均制造业用电量连续三个月稳定在历史最高位,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增速却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轻工业用电量增速较重工业明显回落;四大重点行业月度用电量总体保持较大规模,增长趋势各异。
中电联分析指出,下半年全国电力消费需求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并维持年初时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左右的预测判断;全年电力完成投资将保持较大规模,火电新增规模小于上年,预计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500万千瓦左右,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0.5亿千瓦。
综合各种因素,中电联预测,全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部分地区持续偏紧,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缺口比年初冬季略有扩大。如果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高峰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与上年基本持平,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继续上升。
用电量增长趋势各异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用电量169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73.8%,比上年同期低9.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第二产业仍是带动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带动作用已有所减弱。
上半年,全国工业用电量166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2月份以来,各月工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10%,6月份工业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上半年,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2756亿千瓦时和13932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2.0%;一、二季度,轻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4%、9.3%,均低于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重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2.3%、11.8%,轻工业用电量增速回落更加明显。上半年,全国制造业用电量124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春节后制造业用电量逐月增加并连创新高,日均用电量规模已连续三个月超过70亿千瓦时/天。
据统计,上半年我国化工、建材、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用电量合计74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3.2%,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0.8%,比上年同期低11.6个百分点,贡献率已经低于同期用电量占比,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带动作用已经减弱。分行业看,上半年化工行业用电量同比仅增长7.5%,二季度增速有所提高(为10.8%);建材行业上半年用电量快速增长,一、二季度基本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黑色金属冶炼行业月度用电规模高位稳定,但受基数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受基数影响,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月度用电量同比仅增长6.7%,二季度增速有所提高。
中电联分析指出,四大行业合计用电量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增速较低,特别是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在一季度增长偏低;与投资直接相关的建材和钢铁冶炼行业增长依然较快,但是钢铁冶炼月度用电量增速已经趋缓。江苏、浙江等纺织业用电大省用电较快增长,广东纺织业用电增长缓慢。
全年投资将达7500亿元
中电联认为,2011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电力需求则会继续增加,并维持年初时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左右的预测判断。分行业来看,第一产业低速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受上年基数影响,增速略有提高,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稳定增长。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和调整,清洁能源发电、跨区电网建设及农村电网改造将使电力工程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预计全年电力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7500亿元左右。其中,电源、电网工程建设分别完成投资4000亿元和3500亿元左右。预计全国基建新增装机8500万千瓦左右,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0.5亿千瓦左右。
上半年,全国重点企业电厂存煤总体正常,但受电煤价格、运力、产量等综合因素影响,上半年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电煤供需仍紧张,由此判断,下半年,局部地区电煤供需仍将持续偏紧。煤价总体仍将维持高位运行,进一步上涨的风险很大,将对电力生产供应和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下半年,电力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受新增装机区域分布不平衡、电源电网建设不协调、火电新增规模下降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部分地区持续偏紧、存在时段性电力紧张。预计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增长14%左右,华东、华北、华中、南方等电网电力供需缺口合计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而东北、西北、内蒙古西部等电网仍有超过2000万千瓦的富余装机容量。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缺口在2500万~3000万千瓦左右,东北、西北和蒙西电网仍有富余。总体分析,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比“十一五”后期紧张,局部地区的电力供需紧张情况将比上年涉及的范围更广、缺口有所扩大。
此外,预计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将在4650小时左右,与2010年基本持平;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在5250小时左右,比上年提高200小时。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记者 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