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钢京唐冷轧作业部1700毫米生产线酸轧作业区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队伍,他们平均年龄仅有25岁,却在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为人先,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任务。2010年4月,该作业区被首钢总公司共青团委员会授予“青年文明号”,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工人先锋号”。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优化工艺参数,挖掘设备潜能,采纳合理化建议,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去年,酸轧作业区共完成主要技术攻关21项,采纳职工合理化建议54项,全年完成产量151.18万吨,超计划22.68万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调整酸洗工艺参数、增加拉矫破鳞机的延伸率和啮合量、对拉矫破鳞机采用“恒延伸率”模式等措施,有效控制因热轧来料而造成的黑斑率,将因黑斑造成的协议品率降至零。通过采取试用轧辊镀铬、增加轧机出口空气吹扫压力值、清理轧机内部积累铁皂等措施,使产品表面残铁量下降约48毫克/平方米,反射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产品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产品合格率平均99.32%,高于计划值0.32个百分点;产品成材率96.27%,比计划提高0.27个百分点。
细化内部管理,每周召开班组长会,将发现的问题详细分析和讨论。一方面,对发生事故或发生异常情况时所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进行指导,努力提高班组长技术水平和对事故的应变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督促班组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管理水平,使他们真正发挥骨干模范带头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在2010年9月至12月,在创先争优劳动竞赛中,作业区产量由9月份的13.32万吨,迅速飙升至12月份的15.04万吨,不断刷新该作业区月产记录。该作业区甲、乙、丁班先后被评为公司创先争优劳动竞赛活动先进集体。2010年度该作业区共发现并解决区域隐患27项,采纳职工安全建议62项。
把降低吨耗作为作业区持续改进的动力,通过提高酸轧成材率、降低协议品率、优化工艺参数降低介质消耗等措施,实现增收节支、降本增效。在成材率控制方面,努力减少轧废和头尾切损,坚持分卷处理未完全轧制钢带,提高了综合成材率,降低了成本。在协议品率方面,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加强岗位职工的质量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各岗位操作人员严格操作规范,加大对下线钢卷质量的检查力度,做到每五卷检查一次,每卷钢下线后必须进行测宽,如果发现产品有辊印、划伤、锯齿边等缺陷,必须及时停车检查,待故障排除后再启车生产,减少了协议卷和废卷的发生。在降低介质消耗方面,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以及技术论证,在保证轧机润滑效果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温度控制,加大磁分离器投入的使用时间,将滤纸过滤精度增大,定期清洗机架间油泥和反冲洗过滤器的滤网,采取在生产中投入撇油器等方法,将乳化液的使用周期延长到两年。在降低盐酸消耗方面,要求生产线长时间检修时,要停止酸洗段小循环,避免酸液的挥发浪费。同时加强对酸洗段设备的维护,防止设备损坏出现漏酸。通过实时在线化验与取样化验相结合,及时发现酸液的异常情况。通过优化设定参数,保持1号、2号、3号酸罐的浓度、温度等指标的稳定。目前,该作业区18%盐酸的吨钢酸耗稳定控制在32.74千克,达到了业内先进水平。
坚持用“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建设职工队伍,努力打造过硬团队。该作业区设备采用了大量国内外先进技术,全新设计、全英文控制界面,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为保证职工顺利驾驭这套设备,该作业区先后组织职工到唐钢、马钢和日本住友金属钢厂学习,全面掌握设备性能和操作要求。2009年3月20日首次穿带成功,同年3月26日冷负荷试车成功,3月28日热负荷试车成功,5月21日0.25毫米极限规格试制成功。这一系列成果在短短2个月内得以实现,创国内同行业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