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北营公司生铁连续10个月超产

导读: 怀抱着沉甸甸的收获,北营人迎来了两钢合并重组一周年纪念日。生铁产量连续10个月超计划指标,仅以3月份为例,炼铁生产实现“一高一低”,日产达到20200吨,降成本1200万元,13座高炉平均利用系数达3.576,喷煤比、入炉焦比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关键字: 本钢 本钢北营公司 北营公司

怀抱着沉甸甸的收获,北营人迎来了两钢合并重组一周年纪念日。生铁产量连续10个月超计划指标,仅以3月份为例,炼铁生产实现“一高一低”,日产达到20200吨,降成本1200万元,13座高炉平均利用系数达3.576,喷煤比、入炉焦比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数字是枯燥的,但每个数字都凝聚着北营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每个数字都彰显了两钢合并重组取得的丰硕成果,每一个数字都昭示着北营公司生铁生产迈上了快速发展的新平台。

生产组织更科学

两钢合并重组,北营公司在原料条件上得到很大改观。过去,北营公司生产原燃料由于受资金、季节等因素影响,焦煤、焦炭时常储备不足,给生产组织带来一定影响。两钢合并重组一年来,本钢集团统一协调,保质保量满足了生产需求。此外,在炉料配比和结构上也更为科学合理,确保了高炉炉况的稳定顺行。目前,北营公司13座高炉的平均利用系数达到3.576,创历史最好水平;喷煤比和入炉焦比同以往最好纪录相比,分别提高和降低了14.28kg/Tfe和5.64 kg/Tfe。在生产和销售方面,过去,北营公司紧密围绕市场,生产单位是什么产品市场好,销售部门就安排生产,计划性波动较大。如今,依靠本钢集团较为成熟的销售渠道,每月初统一下发的生产计划基本不变,严格抓好落实和执行,生产单位上报生产计划,销售单位按照生产计划进行销售,使生产和销售都有条不紊。与此同时,5月份,北营公司成立了运输管理办公室,两家业务合二为一,统一铁路协调,大宗原燃料调剂互相调运顺畅,确保了生产原料运输的规范高效。

企业管理更规范

有充足的原料作基础,北营公司从抓炼铁入炉原料关入手,坚持以高炉生产为中心,在保障高炉、烧结原燃料结构和质量稳定的前提下,由北营炼铁厂安排专人负责原燃料场地的现场检测与管理,准确掌握各种原燃料的库存和质量信息,科学制定高炉、烧结原燃料结构方案,采取预防性的调整措施,消除了生产的大幅度波动,实现生产均衡、稳定。在烧结生产上,以质量为重心,从烧结原燃料结构稳定入手,加大对烧结燃料、熔剂质量的监测和验收。烧结内部狠抓上料、加水、烧结重点岗位操作,实现烧结矿质量不影响高炉生产的目标。加大工序服从与协作管理,在日常的生产组织与管理中,实行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实现了全厂生产顺畅运行。在提高设备作业率方面,北营公司要求北营炼铁厂除了要加强日常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工作外,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设备要进行重点特护。同时,继续推行高炉标准化操作,减少操作失误,对炉前、值班室等重点岗位实施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

密切协作“零影响”

炼铁生产是北营公司生产的“龙头”,为确保炼铁生产实现“零影响”,北营公司借助两钢合并重组优势,在本钢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提早做好各种大宗原燃料的储备供应工作,并积极做好铁路运输入厂物料的倒运和卸车工作,强化对料场的管理,使矿粉、焦煤等原燃料供应充足,在产量和质量上均满足了炼铁生产需要。同时,北营公司进一步提高北营焦化厂自产焦炭的能力,为高炉生产提供原料保障。此外,北营公司充分发挥总调度系统的协调、指挥、组织职能作用,加强生产组织和各厂际间的工序协作管理,避免生产出现“小耽误”,使整个生产链条处于良性运行态势。此外,北营动力厂、北营制氧厂、北营发电厂等各辅助单位,进一步加强考核和监督,确保风、水、电、气等能源介质及检修项目实现经济稳定运行,实现了炼铁生产保产保供“零影响”。

科技创新添“引擎”

两钢合并重组后,北营公司借助本钢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北营公司与中冶京诚、首钢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合作与技术开发,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培训和授课,实行激励机制,对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者给予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北营公司炼铁与烧结学会向国家级刊物推荐学术论文65篇,有19篇优秀论文在2010年《炼铁交流》杂志专设增刊上发表。其中《北营炼铁厂360m2烧结机配加褐铁矿的实践》和《北营七号高炉大修开炉实践》两篇科技论文,在《烧结和球团》和《炼铁》杂志上发表。《带式抽风烧结机系统漏风原因及处理 》在第四届宝钢学术年会上发表。在科技攻关方面,北营公司在炼铁厂完成了11项课题攻关,其中 “高炉混喷褐煤应用与技术进步”“烧结过程中配加高比例褐铁矿应用与技术进步”“长距离输送混合煤粉的研究与应用”等三项科技成果,年可创直接效益1亿元,间接效益可达4亿元。另外,为降低炉前职工劳动强度,他们利用高炉中修的机会对二号、五号、六号高炉出铁主沟完成了单铁口储铁式主沟的重大技术改造。此技术应用后,炉前渣铁量大量减少,杜绝了因出渣出铁不及时对高炉炉况的影响,年创效益1000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