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车打响“城轨争夺战”

导读: 南北车 城轨 争夺战
关键字: 南北车 城轨 争夺战

“北车在四个直辖城市设立的下属企业,目前均已经形成生产能力。”6月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北车股份总裁助理兼城轨事业部总经理王雁平表示,首列天津本地生产的地铁列车将从6月开始生产,而在此之前的5月底,首列“重庆造”的地铁列车已经下线。

北车在天津和重庆布局这两家“本地化企业”的背后,是其庞大的市场野心。“这里有4000公里的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铁新兴市场。”王雁平对本报记者称,自2010年起,北车已陆续与天津、上海、重庆和北京四个直辖城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也已从“城轨订单”上升至“装备产业的战略合作”。

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北车的目标是,“在效益最佳的地方获取最高的市场份额”。而其主要竞争对手南车,当然不会坐视不理。随着竞争策略的变化,南北车在城轨市场的竞争,已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

布局四大直辖市

北车希望“在效益最佳的地方获取最高的市场份额”,而与地方政府合作被视为捷径。

在四个直辖城市完成的产能布局,北车只用了一年时间。

2010年2月8日,天津市政府与中国北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天津东丽区华明示范工业园建设产业基地及工业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7亿元,由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和天津机辆轨道交通装备公司联合投资建设,包括城轨车辆维修制造项目、电机电器修理项目、机车核心部件配套项目及风力发电机组装项目等。

同月,北车挺进上海。2010年2月24日,中国北车和上海电气签署了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增资及合资合同。由北车持股50%的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公司,将形成城轨车辆造修及配套产品制造能力,并培育上海地区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同期,北车上海闵行基地转向架项目开工。

2011年年初,北车又与重庆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重庆长客公司为基础,建设中国北车西南产业基地。该基地主要由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城际轨道车辆生产、动车组维修、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零部件配套及新兴产业五大板块组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400亿元的产能,成为西部最大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和维修基地。

2011年3月,中国北车与北京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称,北京市和中国北车将共同打造国际化的“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园”,共同打造产品出口和国际合作基地,共同拓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品、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

在获取城轨订单之后,为何要在当地追加投资,合资建厂?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背后,实际上暗含深意。

“这几个城市的城轨市场最大,而且投入产出比最好。”王雁平坦承,北车在四大直辖城市布点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在效益最佳的地方获取最高的市场份额,而与地方政府合作是条捷径。

1100亿的诱惑

到2020年,四大直辖市对城轨机车的需求将增加18000多辆,产值高达1100亿元。

“这里有4000公里的诱惑。”在王雁平看来,在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处于交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四大直辖市,对轨道交通装备造修的需求增长非常迅猛。四大直辖市不仅是多条高速铁路的始发站、交会站,更是中国最密集地铁网的编织地。

截至2010年8月,全国地铁通车总里程为978公里。而根据此前的规划,到2015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地铁通车总里程,将分别为561公里、739公里、185公里和196.6公里,而到2020年,其通车总里程预计将分别为1050公里、970公里、464公里和364公里。

不过,根据四大直辖市最近对地铁规划的调整,到2020年,四大直辖市的地铁通车里程都将超过1000公里。这意味着,到2020年四大直辖市的地铁通车里程将接近甚至超过4000公里。而这相当于目前国内地铁通车总里程的4倍。

与此相比,伦敦地铁只有439公里运营里程,纽约地铁则是368公里运营里程,巴黎也仅有213.5公里运营里程。

由于四大直辖市的人口众多,客流量增长迅猛,一般自开通半年之内就能达到饱和状态,普通地铁采用的6辆∕公里的地铁配置标准,已无法满足不断上升的客流。目前上海地铁的标配是7辆/公里,个别线路如上海2号线,平均每公里车辆保有量达到11.7辆,北京则是8.6辆/公里。而在国外,无论纽约、伦敦还是东京,其每公里的车辆保有量均在11辆以上。

因此,在客流量庞大且地铁已形成网状的四大直辖城市,自然成为国内车辆和造修需求最为密集的区域。

按地铁配置标准最低的6辆机车/公里测算,则到2020年,四大直辖城市需要城轨机车24000辆,扣除保有量6000辆,则未来还需要新增至少18000辆城轨机车,其产值在1100亿元以上。

“1100亿是最为保守的数字,实际数字应该远不止这么多。”北车股份宣传部一位人士称。

南北车竞逐

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将帮助南车、北车在地方地铁项目的招投标中获得优先权。

正因为蛋糕庞大,在北车积极布局之际,其主要竞争对手南车也不甘落后。2010年,中国北车实现营业收入621.84亿元,在手订单1200亿元(其中,动车组、机车、城轨地铁分别约占50%、21%、18%)。而中国南车则实现营业收入649.09亿元,在手订单1000亿元。

中国南车企业文化部部长曹钢材向记者表示,中国南车以高端A型车的技术优势在国内城轨市场订单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最近四年,其拿到的订单占国内订单总额的近63%。而在四大直辖城市中,南车并未落下任何一块。

据其介绍,早在2009年8月,中国南车就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天津投资建设中国南车天津产业园,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新能源大客车、风力发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制造等装备制造产业及新能源产业。

随后,根据协议,中国南车天津产业园项目于2010年4月开工兴建,项目预计投资超过30亿元,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百亿元。目前,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已形成年制造城轨地铁、城际车辆100至200辆的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年生产能力预计达500辆。

除了天津,南车在重庆也刚落下一子。5月19日,南车与重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重庆市合川区布局南车重庆产业园,计划打造投资50亿元、年销售收入规模达150亿元以上的产业化基地。“但这个基地主要是生产动车组的,不是城轨。”

至于北京和上海市场,据国金证券分析师张昊介绍,南车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和62%,并未落下风。

但在北京和上海市场,由于南北车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今后的地铁订单有可能会有很大变化。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南北车以往单纯在订单上进行征战,每个城市地铁招标时双方多在价格上厮杀。如今,北车采用与地方政府结盟的方式,在四大直辖城市均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将获得地方地铁项目招投标的优先权。

“这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陈秘书长对记者表示,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与基建企业不同,在地铁项目运营之后,除了初期的机车订单,此后多年还需要持续维护、修造和更换。因此,南北车在当地投资,不仅培育了当地企业装备制造业,也提供了就业与税收,地方政府对此长期投资更为青睐,相应的,也会在订单招投标上给予有投资的企业优先权。

当然,南车也已意识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因此,在四大直辖市之外,南车已抢先实施“产业化布局”,如沈阳、广州、江门、杭州、宁波、洛阳、昆明等地。毕竟,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30多座城市均在建或筹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

对此,王雁平回应说,“我们还是基于稳健经营、稳定回报的原则进行投资”,北车在二线城市的产业化布局步伐不会太快。不过,他也透露,北车即将在深圳建南方总部,以拓展华南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0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