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找矿触及高风险区域

导读: 最近,中国煤炭巨头神华集团与其他公司合作,意欲拿下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蒙古塔本陶勒盖煤矿。但神华的高层心中始终有一个难题待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观念及不同管理范畴下的海外拓展,去哪里寻找成熟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 钢企 矿

最近,中国煤炭巨头神华集团与其他公司合作,意欲拿下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蒙古塔本陶勒盖煤矿。但神华的高层心中始终有一个难题待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观念及不同管理范畴下的海外拓展,去哪里寻找成熟的解决方案?

类似这样“有苦说不出”的海外并购难题,资源行业尤其多见。

目前,宝钢、武钢、鞍钢等中国钢企巨头加大海外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力度,将争取海外权益矿的触角更多转移到非洲和南美等政治风险更高的地区。“今年还将新增3000万吨的权益矿,海外矿商对中国的铁矿石供给大概将增加3500万吨。”中钢协副秘书长吴新春近日表示。

记者了解到,诸如利比亚动乱事件虽不常有,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海外资产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现实,有关“如何将海外风险降至最低、如何对海外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拷问,早已摆在中国企业面前。

钢企找矿触及高风险区域

“择机锁定部分铁矿资源一直是公司的战略。”3月31日,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表示。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武钢集团锁定海外权益矿资源量已达数百亿吨,争取在2015年实现铁矿石自给自足。目前,武钢开展合资合作的海外项目多达31个。

“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地多为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很大的区域。”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说。

“尽管中国收购者一直关注澳大利亚、亚洲及美洲的矿业资产,未来中国更可能在非洲实施扩张。”德勤中国矿业领袖JeremySouth称。

针对这一现状,德勤秘鲁利马合伙人HectorGutierrez建议,“在投资前做好操作层面的工作如评估调查、购买保险等,为避免潜在危机及保护投资,公司有必要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当地社区建立密切联系。”

企业增设管理(部门)机构

围绕对海外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中国企业也在作多种尝试,其中之一是增设专门性资源公司或矿业部门。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22日,宝钢资源(国际)公司成立。据了解,宝钢资源实行双总部制运作。“国内总部以现在的宝钢资源公司为平台,面向国内市场的贸易及境内资源开发;海外总部以宝钢资源(国际)公司为平台,重点面向国际市场的贸易及境外的资源开发”。

随着河北钢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国际化战略也于近期浮出水面。据悉,除优化拓展集团国际贸易业务和打造境外上市融资平台外,“积极开展国际化资本运作,重点投资、掌控海外矿产资源,为集团开辟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武钢集团也于4月8日在海外资源开发公司基础上成立武钢矿产资源事业部,整合海外矿石资源。“虽然公司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和经营存在投资主体较多、相互关系不顺、不利于海外事业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整合现有国际资源公司等相关资源。”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说。

国际化经营考验企业

德勤中国矿业领袖JeremySouth称,矿业投资需要较长的周期,面临很多风险,“要说成功,可能要一段时间,而对过去很多企业并购不成功的结论也下得为时过早”。

当财务运作完成或专门运营机构成立后,是不是能够有效地持续经营,从而达到竞购目标呢?

武钢集团表示,海外矿产资源事业部已经成立,但还面临事业部组建的后续工作,比如理顺事业部内部结构,提出管理人员配置方案等,“领导的意思是,目前还不是出来说话的时候。”

埃森哲通过对全球范围内150起金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的分析发现,这些并购案中只有17%创造了明显回报,33%创造了少量价值,20%贬损了部分价值,30%的并购则大幅损毁了价值。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提及央企“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央企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在国际舞台上,能操控一个有国际化背景的大企业的中国人才不够多,另外,中国的国际化公司不算太多,所以风险内控的管理型人才也极其短缺。”安永交易咨询部中国海外投资主管合伙人吴正希称。

德勤的一份报告指出,60%的企业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大部分的失败源自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埃森哲指出,在众多有助于并购后整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大部分都与员工队伍整合有关。“特别是海外并购涉及到兼容不同文化传统的员工,可以说,并购后整合的成功与否,与能否成功应对员工队伍整合的挑战有直接关系。”

“特别是企业在境外并购后,仍要依赖原管理团队进行日常运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战略规划、目标设定和绩效考核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埃森哲称。

海外拓展投资监管缺失

此前,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商中国铁建在沙特麦加轻轨项目上产生了高达41.53亿元的巨亏,已给掌握海外矿产资源的央企敲响了警钟。近日利比亚局势动荡,13家央企从利比亚紧急撤出,仅中冶、中建、铁建、葛洲坝四家央企在当地搁浅的项目总金额已逾410亿元。

报道称,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机制,不少境外企业存在经营失误、债务沉重、经营亏损等问题。

目前,国资委正在完善央企境外资产的相关管理办法。2月,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目前海外资产的监管确实是个新课题,“国资委正在研究 《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海外国资监管的规范性文件”。

“相对于海外资源拓展速度,中国企业在海外资产的管理机制上明显滞后。”有不具名分析人士对记者称。

国资委对央企在“走出去”方面的要求则是,在境外遇到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的时候,要多多依靠外交机构的帮助。

华志泰欧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裁、风险管理专家朱希铎称:“海外投资监管部门的增设是很有必要的,考虑到海外企业投资的安全问题,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更具有针对性。”

(责任编辑: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