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重重 家电企业差异化应对

导读: 压力重重 家电企业 差异化应对
关键字: 压力重重 家电企业 差异化应对

2011年,对于中国家用电器业来说,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光。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1-10月,家用电器行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0.9%,10月同比增长26.2%;累计产销率95.5%,10月产销率93.1%。接近年末,家电企业普遍沉浸盘点收获的喜悦之中。

但喜悦之余我们不要忽视,经济的不确定性与家电行业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得家电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压力与困惑,有专家认为正视与化解这些问题,是家电企业布局2010年的首要问题。

压力来自多方面

在家电行业整体高速增长的背后,一些压力有可能被业内所忽视。如不及时调整应对,届时矛盾纠结在一起时,有可能对新的一年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首先是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2010年家电业之所以能够超预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扶持与刺激。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5951万台,实现销售额13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1.9倍。其中冰箱、彩电的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400%。不过要看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违规套取政策补贴等。因此,像“节能惠民”、“以旧换新”等政策在2011年5月底结束后能否延续,力度会不会有所变化,都是无法确定的。一旦政策退出或力度减弱,企业将怎样去适应。可见,政策变化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是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2010年,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率先走出低谷,造成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普遍看好,原材料价格因此也开始强劲回升。特别是近来原材料出现加速上涨的态势。以家电使用较多的铜材为例,从上年末不足60000元/吨上升到近70000元/吨,涨幅接近20%。不仅是铜,包括铝材、钢材、塑料等一系列原材料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涨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必定推升制造成本的上升。在防通胀的经济环境下,成本上升怎能不会构成压力呢?

再次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国内CPI的上涨在2010年超出预期,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也传导到用工成本上。而中国家电业过去30年的崛起是各项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驱动,现在这些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这对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来说,不能说没有压力。

此外,行业还要面对转型升级、产品创新等一系列问题。2011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必然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渠道变革添变数

家电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化,并不局限于产品、品牌、制造层面,渠道的变革也将是今后行业竞争的一个焦点。一方面家电行业细分产品繁杂,不同的产品对渠道的选择与依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网上商城的快速崛起,昭示着有一种新兴模式将打破原有的渠道格局。

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国美、苏宁、五星、宏图三胞等家电连锁企业自身竞争惨烈以及与传统家电渠道力量竞争加剧的同时,外资家电渠道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也有进一步加速趋势,同时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线上渠道也在迅速崛起。家电流通渠道格局较以往层面更多,竞争的态势更为复杂。

多元化的渠道格局形成,对家电行业来说是极大的好事。首先,对品牌、对制造企业来说,在流通模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避免以往受制于单一渠道的难题;其次,出现新的流通模式必然会拓展新的消费层面,对扩大新的消费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有利于制造、流通不同性质企业的再一次明确社会分工,避免违背社会分工规律的跨产业竞争;四是有利于不同的家电产品选择适合自己的流通模式。

当然,这种渠道的变革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但是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国内家电流通渠道就形成了传统专业经销商、家电大连锁、外资家电卖场、网络在线运营商为主流的新格局。

不过从较短时期内看,农村市场的需求普及将是未来国内家电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这来自两个因素:一方面,家电作为必需耐用品是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目前已经成为民生政策的重点;另一方面,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是,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正在较快增长,购买力得到提升。2011年农村市场依然还是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向,各种渠道力量向农村延伸是流通变革的重头戏。

应对需找准定位

如何应对行业面临的上述压力,成为当前各家电企业亟需化解的课题。其实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不同的家电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已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譬如,家电行业已经形成的全能型企业和专业型企业。

以海尔、美的、长虹、格兰仕均属于全能型企业,他们的产品包括了家电业内诸多类型。拥有诸多同属家电业的产品,既有采购、生产、销售上较高的关联度,便于整体采购与营销而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又有产品在市场上的错落差异,可以分散经营的风险。

而格力、志高、九阳、创维、方太、帅康等企业则属于专业型企业,他们大多是家电某一细化产品的单打冠军。这类企业虽说在整体规模上受限,但在某一领域内可以把产品做深做透。譬如格力在家用空调领域精耕细作,在掌握核心技术后扩大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调企业。

同时,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还有一大批依托三四级市场的家电企业也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比如尊贵冰箱、月兔空调等等,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于广阔的三四级市场来说,还需要他们拾遗补缺,谁说在他们中不能走出一批成长性企业。

因此,在市场越来越细分的环境下,企业的定位与创新十分重要。况且,根据中国家电协会公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中国将从家电大国向家电强国转变。“十二五”期末家电工业总产值达到1.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8%-10%,在全球出口市场的比重达到32%-35%。如此辉煌的行业前景,对于每一个家电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就看哪个企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人民网)


(责任编辑:00970)